有時候,生活會突然碰上一些火花。今天社大咖啡課程的主題是"學習品味(咖啡)",
但會讓我當晚著手寫這篇文章不是我學會了品味咖啡,而是品味這件事偷偷撼動了我。
今天聽到阿布老師問了一句,【品味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這個人很有品味? 表示這個人給人的感覺是........?
突然覺得這簡單寫起來只有9+8區區17筆畫的字,深奧了起來。
太抽象了,我微小的腦袋發出了抗議。但也有另一個聲音告訴我,
欸?為什麼我從來沒想過?國小老師有沒有教過這兩個字的定義....
HEY!所以想要學習當個有品味的人嗎?
現在打字的當下,突然冒出一段話......
...「啊,好像棋盤似的。」 「我看倒有點像稿紙。」 「真像一塊塊綠豆糕。」一位外號叫「大食客」的同學緊接著說。...
是那篇偶爾就會被我們提起的「雅量」,說的是人人的欣賞觀點不盡相同,是因為和個人的性格與生活環境有關。那,品味,是不是就是一種欣賞的觀點?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這麼解釋,品味,品嘗滋味,後引申成 對事物具高度品鑑能力 。如:「細細品味」、「從她的穿著打扮看來,她是一個相當注重生活品味的人。」
其實這個答案仍然很抽象,要怎麼跟一個小學生解釋何謂「高度品鑑」.......
維基百科這麼解釋,品味是一系列關於選擇和喜好的文化規律。
人會依據其品味對不同的風格、禮貌、舉止、消費品和藝術品等有所區分、有所選擇。
關於品味的社會研究聚焦於人類判斷何謂「美」、「好」和「對」的能力。
有關品味的社會和文化現象跟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和互動有關連緊密。
這個答案好像有具體一些!!
就是一種判斷【美/好/對】的能力,那動物可能也有品味的能力齁!!??
把品味丟上GOOGLE,遠見雜誌在2008年有那麼一篇文章
《專家經驗分享 品味 講究五是,看重三不》,請讓我摘錄一些段落給大家
- 品味是可破解的關鍵字。
我自己的延伸解讀是就像跟別人聊 #咖啡,你就要抓到咖啡的關鍵字 #烘培度 #咖啡豆產地 #咖啡沖煮器具方法 就是一種抓 #hashtag 的技術
- 品味是懂自己適合什麼。
- 品味是對細節的辨識與搭配。
關於2-3點我喜歡阿布老師的說法,你瞭解(知識上),而且知道明白之間的關係(應用上),就像身材髮型臉型膚色與衣服,產地烘培度處理法沖泡法與咖啡風味>>你就比別人更瞭解,更有知識,更專業,也就更有品味。
- 品味是發自內心的興趣。從「大食客v.s.綠豆糕」跟維基百科的解釋就可以感受到....不愛,是不會有相關方面的好品味啊XD
- 品味是生活的一部分。
- 品味不等於名牌;不是天生而高不可攀的;不是專屬有錢人的(不一定要花大錢)。
對品味這兩個字,有沒有更有感覺了呢?
阿布老師分享了他對於「品味」的組成因子...我們如何當個「有品味」的人? 「品味」可以被學習嗎? HOW?
- 經驗-生活。
生活經驗的累積是我們對品味建立的第一個方法~像我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淺焙咖啡,你大概也不會知道咖啡可能喝起來像茶,甚至還有像烏梅汁的咖啡咧!
- 故事-人生。你自己的人生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你看到電影裡的故事、隔壁阿貝說的故事...沒有故事如何細細品嘗呢?
深夜食堂(漫畫+電影)為什麼短短一段關於人與食堂的故事會令人內心澎湃? 飲食男女(電影)為什麼用飲食這兩個字,你可曾想過飲食根本可以作為人生的代名詞了嗎?
- 人-相互影響。為什麼我覺得A很懂品味,為什麼對B便沒有這個感覺? 近朱者赤,我們可以跟有品味的人學習品味,我們應該發掘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品味。
- 物-情感。為什麼同一本手札在不同人筆下會有不同風格? A會一筆一畫工整紀錄,但B會善用布質書套和標籤點綴成屬於自己的手札。
同一支咖啡壺我乖乖愛惜使用,但阿布老師多綁上一段棉繩,看起來就會讓質感翻倍?
有時候動手去修改一件物品,可能是改造、可能是裝飾、可能是拆卸,都可能會讓我們對這個物品有更多情感,
而這份情感也將會是呈現我們品味的關鍵呢。
HEY!所以想要學習當個有品味的人嗎?
累積經驗與故事。創造人與人之間好的影響。投入情感。吧!
----------------------
看了這麼多關於品味的敘述,品味這兩個字總得回到我自己身上才有意義!
於是,我細細品味,職能治療,似乎也是一種找回「品味」的治療方法吶!
啊!時間很晚了...這一碗 品味火花 的大餐也該暫時消化一下了,職能治療與品味的關聯,未完待續...
感謝品味今晚帶給我的衝擊與餘韻。